<dfn id="hkc6f"><label id="hkc6f"></label></dfn>
      
      

    1. <b id="hkc6f"></b>

      【政策】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提升城市能級和城市品質的實施意見

      作者:超級管理員 瀏覽次數:0 日期:2021-07-22

      各區人民政府,市人民政府各部門:

      為進一步推進打造“五個中心”、建設現代化大武漢,統籌城市規劃建設管理,實施城市更新行動,持續推進城市空間結構優化和城市能級、品質提升,經研究,特提出如下實施意見。

       

      一、指導思想

     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,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北武漢重要講話精神,堅持“人民城市人民建,人民城市為人民”,堅持把全生命周期管理貫穿城市規劃、建設、管理全過程各環節,錨定國家中心城市、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和國際化大都市總體定位,面向全國拓展功能,面向未來塑造功能,面向基礎夯實功能,優化空間布局,轉變發展方式,強化基礎設施,拓展綜合功能,提升人居環境,塑造特色魅力,創新城市治理,全面提升城市能級和城市品質,不斷增強城市核心競爭力,加快打造“五個中心”、建設現代化大武漢。

       

      二、工作目標

      到2025年,城市能級和城市品質明顯提升,達到全國城市先進水平,城市更加宜業、宜創、宜居、宜樂、宜游,人民群眾獲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明顯增強。

      (一)國土空間形成新格局?!熬髟鲩L”“緊湊城市”理念深入實施,城市空間開發保護格局持續優化,“主城做優、四副做強、城鄉一體、融合發展”空間發展格局基本形成,探索出一條多中心、網絡化、組團式發展新路。

      (二)綜合功能實現新躍升。系統完備、高效實用、智能綠色、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全面形成,科技創新策源、高端要素集聚、優質產業引領、交通市場樞紐、公共服務供給、對外開放交流等功能顯著增強,武漢戰略牽引和輻射帶動作用得到充分發揮。

      (三)現代都市展現新風貌?,F代化城市骨架基本形成,大江大湖大武漢的大城風貌得到充分展現,都市活力、現代時尚與楚風漢韻、江風湖韻相得益彰,濱水生態名城、歷史文化名城魅力更加彰顯,城市美譽度和影響力進一步提升。

      (四)人居環境實現新提升。15分鐘生活圈、12分鐘文體圈、10分鐘公共活動圈和中心城區10分鐘、新城區12分鐘醫療急救圈基本建成,生態質量持續改善,城市環境更加干凈、整潔、有序、優美,人性化城市、人文化氣息、人情味生活的品質品位顯著提升。

      (五)城市治理走出新路子。樹立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,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。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統籌協調機制更加完善,城市治理科學化、精細化、智能化水平明顯提升,“大城市病”得到有效緩解,實現更高質量、更有效率、更加公平、更可持續、更為安全的發展。

       

      三、重點任務

      (一)構建高起點規劃體系

      著眼生產、生活、生態融合,優化國土空間布局,以高起點規劃引領高標準建設、高效能管理,不斷提升城市規劃的戰略性、科學性、權威性。

      1.構建“多規合一”規劃體系。以“總體規劃-專項規劃-詳細規劃”為核心,加快構建全市域、全要素、全覆蓋的“多規合一”規劃體系,建成國土空間規劃“一張圖”。 嚴格規劃實施管理,強化剛性約束。堅持多中心、組團式、網絡化、集約型的空間發展要求,嚴守生態保護紅線、永久基本農田、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,形成科學適度有序的國土空間布局。優化重大基礎設施、重大生產力和公共資源布局,推動“主城做優、四副做強、城鄉一體、融合發展”空間發展格局加快落地。強化城市設計的法定地位,實現重點區域城市設計全覆蓋。建立規劃戰略“留白”制度,為城市未來發展預留空間。

      2.重塑集約高效的生產空間布局。聚焦構建“965”產業集群,強化產業發展的空間承載力。優化完善產業地圖,實行產業用地總體管控和結構管控,全面推行新型工業用地(M0)制度。聚焦“兩江四岸”核心區,推動現代服務業集聚區跨區集中連片發展,打造世界級服務業中軸帶。聚焦四大副城,科學布局發展優勢主導產業,推行園區經濟密度考核,提高園區產出能力。聚焦四大新城區,統籌推進現代產業園、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和都市田園綜合體建設,構建多極支撐發展格局。探索低效產業用地整理和退出機制,提高產業空間總體利用效率。

      3.優化宜居適度的生活空間布局。優化公共資源配置和公共服務設施布局,促進基本公共服務便利共享,增加高品質公共服務供給。完善教育、養老、便利店、菜市場等公共服務設施,打造15分鐘生活圈。構建微型公共空間(場所)網絡,打造10分鐘公共活動圈。優化體育館、博物院、圖書館、藝術館等公共文化體育設施布局,打造12分鐘文體圈。持續打造疾控體系改革和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武漢樣板,健全醫療服務網絡和分級診療體系,打造中心城區10分鐘、新城區12分鐘醫療急救圈。

      4.筑牢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布局。堅持“一軸三區六段”的長江大保護總體空間布局,完善沿江流域空間體系。嚴格基本生態控制線管理,錨固“兩軸兩環、六楔多廊、北峰南澤”的生態框架。規劃建設分層多級、貫通三鎮的城市風道,江湖相濟、湖網相連的城市水道,藍綠交織、清新富氧的城市綠道,構建“自然公園—郊野公園—城市公園—社區公園—口袋公園”五級公園體系,形成生態結構完善、濱水特色鮮明的城市生態景觀。

      (二)開展高標準城市建設

      實施品質城建行動,推動基礎設施功能復合化、智慧化發展,全面提升城市綜合功能和品質品位。

      1.高水平打造重點功能區。突出“主城做優”,推進漢口沿江、中央商務區、漢正街、四新國博、武昌濱江、青山濱江、楊春湖等功能區建設,提升高端要素、優質產業、核心功能、規模人口的集聚承載能力,打造國家中心城市“主中心”。推進“四副做強”,培育發展光谷科創大走廊、長江新區科教城、五大產業基地,完善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布局,增強人口集聚能力,打造高質量發展重要引擎。促進城鄉一體融合發展,加快實施“擦亮小城鎮”行動,帶動地鐵小鎮、生態小鎮等特色功能單元綜合開發,打造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“武漢樣板”。高質量規劃“兩江四岸”、東湖綠心等標志性區域,打造代表武漢新時代建設成就的亮點區塊。

      2.打造交通強國建設示范城市。建設“祖國立交橋”,持續推進交通基礎設施“增密、互通、提質”,構建武漢城市圈1小時通勤、長江中游城市群2小時通達、全國主要城市3小時覆蓋的綜合交通網。打造“超米字型”高鐵樞紐網和“一環八向”普速鐵路網,到2025年,鐵路旅客發送量達到1.8億人次/年。建設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,加快港口資源整合,建成陽邏國際港水鐵聯運二期,完善集裝箱港口群基礎設施,打造中部地區樞紐港,到2025年,武漢港集裝箱吞吐量達到500萬標箱/年。積極打造民航客貨運門戶“雙樞紐”,實施天河機場擴容升級工程,推動天河機場和鄂州花湖機場聯動發展,增強天河機場門戶樞紐功能,完善航空—鐵路、航空—地鐵、航空—公交等聯運體系,打造高效便捷、無縫銜接的綜合交通樞紐,到2025年,天河機場旅客吞吐量達到4200萬人次/年,貨郵吞吐量達到40萬噸/年。打造全國公路路網重要樞紐,建設武漢城市圈大通道和武漢至周邊城市射線高速公路,實現與周邊城市直聯直通,到2025年,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1000公里。加快發展多式聯運,建設國家物流樞紐,提升天河機場“空鐵公”、陽邏港“水鐵公”多式聯運樞紐功能。

      3.系統提高市域路網暢通水平。打造“六環二十四射多聯”快速路網,到2025年,主城區快速路規劃實現率達到95%,主干路規劃實現率達到85%。均衡跨越江河湖泊通道布局,到2025年,主城區過長江通行能力提升25%、過漢江通行能力提升50%。突破性發展軌道交通,實現“主城聯網、新城通達”,到2025年,形成14條運營線路、總長600公里的軌道交通網絡體系。推動干線鐵路、城際鐵路、市域鐵路、城市軌道交通“四網融合”。加強常規公交與軌道交通的“零距離”接駁換乘,提升無障礙設施和慢行交通品質。優化“快干支微”公交網絡,發展“公交+慢行”綠色出行,到2025年,中心城區公交出行率達到60%。

      4.推動市政設施提能增效。按照“兩江、一湖、五庫”的多水源供水布局,打造飲用、備用“雙水源”城市,實施“百萬居民飲水安全保障”工程,持續推進中心城區居民住宅二次供水改造,到2025年,新增供水能力140萬噸/日,讓城鄉居民喝上穩定水、放心水、優質水。打造世界一流城市電網,實施“外電入漢”工程,建設重大電力設施和廊道,中心城區電網供電可靠性、綜合電壓合格率提升至99.999%。完善城市燃氣管網,實現“氣源多元、一網管理”,天然氣應急保障能力躋身全國先進城市行列。實施“冬暖夏涼”工程,集中供熱制冷能力達到3000噸/小時。著力建設和配建停車泊位,同步推進公共停車場(庫)建設,配套完善停車場(庫)和新能源充電設施,建成集中式充換電站1500個、充電樁20.5萬個。

      5.打造“新基建”創新城市。著眼“新老統籌、建用兼顧、政企協同、適度超前”,努力構建國內領先的新型基礎設施體系。實現5G網絡中心城區高質量覆蓋、新城區中心區連續覆蓋、重點場景室內全覆蓋,打造全國一流5G網絡,建成移動網、固定網“雙千兆城市”。大力發展工業互聯網,推進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(中部)建設,開展各類標識解析創新應用示范。與現實城市同步規劃、同步建設數字孿生城市。依托城市仿真實驗室,搭建國土空間決策系統。以智慧路燈建設為抓手,建設一批多功能桿、柱、樁等智能感知設施,打造超大城市物聯感知體系。

      6.構建韌性城市體系。打造多層次、高韌性應急防災空間體系,增強城市抵御自然災害、應對突發公共事件、防范運行風險的能力。加快蓄滯洪區布局調整和安全建設,提升防洪排澇能力,建成排蓄暢通、調度靈活的防洪排澇體系,到2025年,新增外排能力1135立方米/秒,排澇能力總體達到20年一遇以上。強化消防應急救援能力,構建立體消防體系。系統規劃和科學利用地下空間資源,形成總規模130公里的地下綜合管廊系統。統籌推進海綿城市建設,到2025年,建成區50%以上面積達到海綿城市目標要求。健全應急物資保障體系,優化重要應急物資產能保障和區域布局。強化災害監測預警防控,完善統一指揮、專常兼備、反應靈敏、上下聯動的應急管理體制。加強燃氣、隧道、橋梁等領域運維管護,加快推進老舊燃氣、供水等管網更新改造,保障城市運行安全。

      7.建設高品質公共服務設施。打造疾控體系改革和公共衛生體系建設“武漢樣板”,加快構建平疫結合、均衡覆蓋的醫療衛生設施體系,到2025年,每千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達到8.8張。建設老年友好城市,積極推動城市適老化改造,加快建設街道養老服務綜合體和社區養老服務設施,到2025年,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占比達65%以上。優化教育資源供給,高水平推進中小學配套建設,“十四五”時期累計竣工投用100所。每個區建有體育場、綜合性體育館、游泳館等“一場兩館”,高標準布局建設特色鮮明、品位高雅的文化標志景觀,為市民提供設施完備、服務優質的文體活動空間。健全公租房、共有產權房、人才保障房、征收安置房“四位一體”住房保障體系,解決好新市民等群體居住問題。

      8.打造美麗中國典范城市。實施長江水環境修復行動,打造以生態文化、長江文明為主題的世界知名長江公園。優化藍綠空間格局,錨固“十字型”山水生態軸,打造“白沙洲—天興洲”百里長江生態廊道、“九真山—九峰山”東西山系生態人文長廊。提升東湖生態綠心品質,建成三環線“一帶三十三珠”城市公園群,建設龍陽湖、夢澤湖等一批特色湖泊公園,依托六大綠楔建設濕地公園、郊野公園。以“三湖三河”流域、東沙湖、漢陽六湖為重點,推進水環境治理與污水處理設施建設,全面完成老舊小區和高校雨污分流改造,全面完成13個劣V 類湖泊和52個V類湖泊整治提升任務,到2025年,污水處理能力達到600萬噸/日,城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5%。加強空氣污染治理,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,逐年提升空氣質量優良天數。積極推進“無廢城市”建設,完善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置體系,到2025年,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達到2萬噸/日以上;構建城市危廢處置體系,建設一批一般工業固廢無害化集中處置設施,實現醫廢處理能力翻一番;提升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水平。

      9.加快城市有機更新。轉變城市開發建設方式,因地制宜開展“微規劃”“微改造”“留改拆”,有序推動老舊街區、老舊廠區、城中村改造,持續提升人居環境質量,“十四五”時期完成城市更新改造5700萬平方米。加快建設完整居住社區,以居民步行5-10分鐘到達為原則,完善基本公共服務設施、便民商業服務設施、市政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活動空間,開展健康型街道及鄰里中心示范創建工作,加快補齊老舊小區人居環境和公共服務短板。塑造城市歷史文化風貌,推進武昌古城、漢口歷史文化街區等片區保護,打造一批“可閱讀的建筑、有記憶的里弄、能漫步的街區”。

      (三)實施高效能城市管理

      聚焦“凈、平、明、綠、美、齊、優”七大目標,系統提升環境品質,塑造靚麗城市形象,以繡花般的細心、耐心、巧心提高城市管理精細化水平,做到“精細化管理、零距離服務”,繡出城市的品質品牌。

      1.加強市容精細化管理。推行“精致環衛”,實施道路、工地、市場、小區、公路、水域等區域深度保潔,加強城中村、城鄉結合部、鐵路沿線、進出城道路等薄弱區域環境衛生整治,保障全時全域路見本色、街凈巷潔。優化環衛作業方式,主次干道機械化作業率達到98%以上,環衛作業市場化覆蓋率達到80%以上。提升農村環境衛生管理水平,1.3萬個村灣日常保潔實現全覆蓋。

      2.塑造靚麗城市形象。打造“一路一景”,提升100條重要道路綠化景觀,林蔭路總長達到4700公里。突出“一園一花”,建設10個花卉特色公園。開展“花靚江城”行動,創建30個花漾街區,打造300公頃花田花海。通過見縫插綠、留白增綠、拆遷建綠等方式,因地制宜建設街心花園(街心公園、口袋公園)300個,布置街頭小景300處,讓市民樂享“推窗見綠、開門賞花、移步入園”的綠色福利。到2025年,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2.17%,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5平方米,“春櫻、夏荷、秋桂、冬梅”四季有花,“濕地之都、花漾江城”魅力更加彰顯。精心打造地標建筑群,塑造錯落有致、疏密有度、高低起伏的城市天際線。嚴格管控城市立面形象,提升“第五立面”美化水平。豐富“兩江四岸”夜景層次,建設世界一流濱水城市夜色景觀帶。實施城市進出口道路環境整治和形象提升工程,展示特色鮮明、環境優美的門戶形象。

      3.規范城市交通秩序。實施道路提升行動,加強路面病害治理,規范管理占道挖掘施工。開展道路交通全要素治理,打造精致交通片區、精致路口,全面提升疏堵保暢水平。持續鞏固停車秩序示范路管理效果,逐步拓展嚴管范圍。規范廣告牌、交通標志設置,實現各類城市管線設施優化“共桿”,加強架空線規范治理,逐步清理“空中蜘蛛網”??茖W布局主干路功能性照明,構建“環射結合、軸向成網”照明網絡。實施路燈改造提升工程,點亮小區道路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
      4.提升窗口行業服務水平。深化“武漢因你而榮”文明實踐、文明單位創建等活動,開展窗口行業群眾滿意度季度測評排名,提高窗口行業文明創建水平。深入推進誠信建設制度化,實施“紅黑名單”雙月發布制度,選樹誠實守信先進典型。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推進“互聯網+政務服務”,全面提升政務窗口服務質量。

      5.強化城管智慧化賦能。充分運用“城市大腦”資源,推動城市運行“一網統管”,加快市政設施物聯網應用和智能化改造,動態實時發現違法建設、違法占道、違規廣告等問題,實現對城市管理的全面感知、智能分析、精準研判、協同指揮、應急處置。建立聯動高效的監管模式,構建智能監管應用場景,推動跨層級、跨地域、跨系統業務協同管理和服務,實現城市管理從單一事項處置“小閉環”到行業聯動監管“大閉環”的提升。

      6.創新城管體制機制。強化規劃、建設、管理統籌協調,健全問題發現—整改落實—督辦協調—考核評價全鏈條工作流程。定期開展城市體檢,有針對性查找城市發展和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存在的問題。常態化推進創建全國文明城市、創建國家衛生城市、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工作。優化城市綜合管理考核機制,充分發揮考核指導工作、解決問題、獎優罰劣的作用。發揮“眾規武漢”平臺作用,全面推行“路長、店長、樓長”管理模式,建立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互助共治的長效機制。

      四、工作要求

      (一)加強組織領導。成立市城市能級和城市品質“雙提升”工作領導小組,由市人民政府主要領導同志擔任組長。領導小組下設規劃、建設、管理三個專項工作小組,分別由市人民政府分管領導同志擔任組長,專項工作小組辦公室分別設在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、市城鄉建設局、市城管執法委,負責任務分解、組織協調、督促指導、評估評議等工作。各區要壓緊壓實屬地責任,比照市工作機構建立相應的組織領導機制,按照“一區一表”安排,分年度明確工作任務、工作目標和責任主體,做深做實項目用地、征地拆遷、要素保障、工程建設等工作。

      (二)健全推進機制。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和工作調度機制,實行每周一調度、每月一通報、雙月一交流、每季一總結、半年一講評、全年一考核。定期開展現場交流,總結主要成效、分析問題短板,推廣經驗做法。將城市能級提升、品質提升工作完成情況納入全市績效目標考核的重要內容,加強督查督辦,強化通報約談,嚴格兌現獎懲。

      (三)營造良好氛圍。充分發揮各類媒體的作用,對亮點區域、特色項目、重點工程、典型做法進行深入報道。加強宣傳發動,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,動員廣大市民從我做起、從小事做起,積極參與到城市能級和城市品質“雙提升”工作中來,倡導“功成不必在我、建功必須有我”的精神境界,推動形成“人民城市人民建,人民城市為人民”的生動局面。

       

  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武漢市人民政府

  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2021年6月26日


      久久九九久精品国产,亚洲高清资源,一本到在线视频,国产在线视频99